喜高科技-ag尊龙凯时集团

普及文章

骨密度低会影响长高?别急,3招提高骨骼强度!


时间: 2019/6/10 10:04:01 浏览量:590 字号选择: 分享到:

经常关注儿童成长发育的家长肯定对骨密度这个词不陌生,相信大多数宝贝也都做过这项检查。

对于骨密度这项检查,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我已经很注意给孩子补钙了,为什么骨密度值还偏低呢?有哪些办法能提高儿童骨密度呢?

别急,今天小编就来给你解答这两个疑问。

q1:我家孩子骨密度为啥偏低?

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很多家长都很重视营养补充,尤其是孩子饮食方面,可谓是操碎了心,但是孩子一查骨密度却显示偏低。

微信图片_20190606110058.png

检查结果显示骨密度偏低也不要着急,这是因为儿童骨骼此时正处于不断地拉长、增粗的过程。所以,检查结果会出现骨密度低的情况这种低并不意味着孩子骨骼有异常的情况,妈妈们要正确看待。

还有一种低是骨密度低于正常值很多(t值<-2.5),这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和活动能力增强,如果儿童骨密度长期低于正常值,发生骨折风险的概率会比正常的孩子高。

q2:如何提高骨密度?

儿童时期是骨量积累的重要阶段,如果骨密度持续偏低,可能影响到孩子的骨骼健康,从而阻碍身高增长。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提高骨密度呢?

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做:


宝宝不挑食,骨骼更健康

提高骨密度妈妈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补钙。补钙固然重要,但是均衡全面的营养才是儿童骨密度增加的关键。

2-5岁的儿童自主意识萌发,对食物可能出现不同的喜好,很容易出现挑食。这就造成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可能会使钙、磷、锌、硒等摄入减少,相反的使脂肪增加,从而影响儿童骨密度水平。

为了保证儿童均衡营养,首先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可以变换做法。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9421.png

其次,家长在做饭时,也可以让孩子在一旁洗洗菜,一起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来,这样孩子的进食态度会更积极;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943.png

第三,学龄前的孩子模仿能力增强,对食物的接受可能会模仿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喜欢某种食物。相反,家长可以表现出很美味的样子,吸引孩子进食。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9431.png

不挑食的饮食习惯能有助于满足儿童骨骼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从而提高骨密度水平。


户外运动能增加骨密度

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适当的给予长骨纵向压力,有利于骨维持正常的矿物质代谢。

美国儿科学会《优化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健康》中指出,每周三次,每次10分钟的跳跃锻炼,可以增加股骨颈的骨密度。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9432.png

同时,户外运动过程能得到适宜太阳光照射,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更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骨密度水平。

每次运动时间要控制在20-40分钟,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铅危害,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环境污染也是影响儿童骨密度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环境中的铅可直接损伤骨细胞,并且通过抑制维生素d3的羟化及阻断其作用,干扰钙磷代谢,从而影响骨密度。

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会让儿童接触到铅,过多的铅可以在肠道竞争性抑制钙的吸收,所以远离铅环境也能间接帮助儿童骨骼的健康发育。

微信图片_20190606105943.jpg

远离铅环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管内沉积一夜的自来水含铅量很高,早晨使用前先放放水再做饭;

2、给孩子吃水果时能去皮的尽量去皮,以防农药残留的铅;

3、不要给孩子购买彩绘的餐具;

4、尽量不吃传统爆米花、松花蛋等含铅量高的食品;

5、汽车尾气中的铅一般分布于地面1米左右,儿童此时身高正处于污染带中,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或是将孩子抱起。

 

小编说

再给你总结一下本文的知识点: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出现骨密度偏低的情况不代表有异常;

●如果骨密度极低,则易发生骨折,要尽早到医院检查,明确原因;

●提高儿童骨密度,不能只重视补钙,均衡全面营养才是关键;

●走路、慢跑、跳跃、跳舞等运动都有助于提高骨密度;

●铅对孩子的骨骼发育危害较大,要让孩子尽量远离环境中的铅。

 

 

参考资料:

[1]赵燕.影响儿童骨密度因素的进展分析.《母婴世界》.2018年10月29

[2]谢鑑辉、吴丽霞、唐璐、董林、张妮、谭炯.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水平变化及环境、膳食等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8月31

[3]丁香园.如何维护孩子骨骼健康:美国儿科学会《优化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健康》指南的解读

[4]沈友青、姜霞.运动与儿童少年骨密度的改变.《运动人体科学》.2014年10月20

[5]周志红、刘丽、陈力、范莉萍、卢少媚、邝间玲.血清6种微量元素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10年06月11



返回列表
"));
网站地图